基于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觀察的幾點思考
初二英語組 許瑞霞
2014年10月24日至27日,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辦了由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組織的“第十屆全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觀摩研讨會”。我有幸參加了本次研讨會。為期三天的活動中,觀摩了近3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代表的精彩示範課,近距離領略了每位教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教學專家的專業點評和專業對話,讓我對示範課精益求精的改進思路和措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專家們還重點提到應考慮教學中關注的主要方向,如文本解讀的準确性、導入環節的重要性、小組合作的必要性和教學活動的多樣性。
一、創新的教學設計
全國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龔亞夫在開幕式上講,本屆優質課的展評重點要突出教學過程與教學設計的融合。教學設計是在新課程理念下對教學過程的解構進行重建。其過程就是為教學活動制定藍圖。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授課教師處理課堂的方式既有常規的,更有創新的。如重慶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的
二、明确的教學目标及文本解讀的重要作用
1.教師在設計目标時往往會出現兩種傾向:一種側重于知識與技能目标的落實,隻注重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常态課堂往往會偏重這方面,更突出知識的傳授。一種傾向忽視了知識與技能維度目标,過分追求活動形式,淡化知識的傳授,造成了課堂上熱熱鬧鬧,知識掌握不牢的狀況。而本次研讨會上,很多優秀的教學設計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标授課,環環相扣,注重學生課堂學習的成果。
很多情況下是教師不能夠準确解讀教材,對學生的學情把握不準,造成目标制定的過高或過低,容易導緻教學内容過難或過易。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的
明确的目标能使教師規範自己的教學行為,克服教學中的随意性,也能為學生設計明确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師生的教與學不會偏離目标。教師備課最忌諱的是:心中無教學目标,或者教學目标定位不準,或者教學目标的維度短缺。有的教師在備課時很少考慮教學目标,甚至直接忽略教學目标,更多地是憑經驗、憑感覺,很少注重對教材的深入分析。有幾位點評嘉賓反複提到閱讀文本的重要性也在于此。
2.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中普遍受到關注的一個重要内容。本次觀摩活動閱讀課占很大份量,能夠很直觀地看到不同教學設計的利與弊。目前越來越多的教師能根據文本特點和具體學清設計閱讀教學中的問題,但多數問題設計趨于模式化,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因缺乏文本解讀而直接套用閱讀問題設計模式的語篇教學,不僅浪費課堂教學時間,而且削弱學生閱讀語篇的興趣,會使學生将這種不求甚解、不深入思考的語篇閱讀習慣帶到自己平時的語篇閱讀中,從而影響閱讀的質量。來自重慶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的
三、閱讀課課後活動設計觀察
基于對17節英語閱讀教學讀後活動中的觀察,将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讀後活動歸類總結如下:
1.文本理解型:
這個類型設計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熟練運用新學的語言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閱讀後,都會賦之相應任務,例如選擇題、正誤判斷、詞彙練習、完成表格、歸納文章(段落)大意、複述文章、總結填空、排列順序等等。貴州老師在執教“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 ? ”一課時,閱讀後給出三項任務:1.閱讀文章後填空。Read the passage and fill the blanks. 2.小組活動。閱讀文章,嘗試提出更多問題,并請組内同學回答。Group work .Read the passage and ask more questions and invite your group members to answer. Write the Ss’ own sentences using the phrases in the text. 3.為文章起個合适的标題。Try to write a title for the passage.
2. 應用拓展型:
這個類型設計的目的是:
(1)強化文化差異意識,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品德和情操。
在學生了解文本大意後,可以設計一些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一些活動,“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活動形式主要有:小組讨論 (Group Discussion)、辯論 (Debate)、複述(Retelling)、 動手制作(Hand Making)等。
案例一:重慶西南大學附屬中學
以主題内容形式出現的閱讀材料不僅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載體,也是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增強文化意識,形成正确人生觀、良好品德和健康情感的載體。在讀後活動的設計中,這樣設計的好處在于:教師充分挖掘閱讀材料這一層面的價值,将語言學習和運用、英語表達能力的培養與文化差異意識的滲透以及人格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2) 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案例二:山東臨沂大學附屬中學
活動一:帶領學生穿越到1578年的Stratford ,讓學生想想作為同齡人的莎士比亞當時的日常生活,激發他們探究曆史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課後關注文藝複興,了解這個重要時期的相關知識。
活動二:讓學生帶着莎士比亞穿越來到1578年的中國,思考當時有哪些著名的作家,激發學生了解祖國悠久的曆史和燦爛文化的興趣,探索16世紀中國和歐洲的生活及文學的好奇心。
活動三:讓學生帶着莎士比亞來到今天的中國,談論當代作家和他們的作品,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想成為一名作家,該怎麼做?課餘時間如果感興趣,學生可以思考和了解莎士比亞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以上活動的設計基于文本,又超出文本的難度,引導學生進行文化的思考,這是讀後教學活動要達到的另一目标。《新課标》提出要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利用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對主題内容進行深入思考、創造性地想象和提出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可以采用就課文主題做進一步地讨論、辯論,續寫課文等活動形式推進這一目标的實現。
3. 偏重表演型:
這類活動主要包括角色扮演、采訪等。這些活動能讓學生在模拟的真實語境中,鍛煉自己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4. 寫作型:
這類活動主要有課文改編、改寫、續寫。在學生全面理解文章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文本内容對課文進行改編、改寫、續寫,這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很有效的手段。
案例一:江西
寫作完成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發現并總結寫作規律。教師提出兩個問題:Where are the topic sentences ? How about the link words ? 引導學生明确作文的标準,便于對本節課學習效果進行自評。
5. 補充閱讀(Supplementary Reading):
補充閱讀活動在這裡是指要求學生閱讀與本單元課文相類似的體裁、題材的文章,或要求運用所學的閱讀技巧閱讀不同的文章或進行适量的泛讀等。
綜合以上課例分析,本屆教學觀摩會閱讀課讀後活動教師采用最多的是讀後寫作活動。根據教學研讨會上專家點評,在查閱相關資料後,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明确讀後活動的作用及目的是有效設計讀後活動的前提。讀後活動的設計應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内容及單元教學目标來達到不同的目标。
這次觀摩研讨活動,一天聽十二節課的節奏,累的同時大開眼界,要鼓起勇氣改變自己,勇于将所知所學付諸行動。總之,我們還有更長的路去探索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