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的再思考(三)
夏 強
思考五:“學生要吃苦”這種教育真的過時了嗎?
時常看到一些口号或理念:“幸福就應該從出生開始”“讓學生的一生都快樂”等,這是否符合常人的成長經曆呢?從成功人士的發展經曆看幾乎沒有人是按照這樣的軌迹發展的。幸福教育、快樂成長沒有錯,但是如果讓學生一味追求幸福快樂而放棄吃苦耐勞,那麼他們将一事無成。古語常說“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所謂“人上人”并不隻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遇事豁達開通,目光長遠,工作得心應手,獲得别人的尊重。年輕時在學習階段是應該“刻苦”的,是為以後的工作順利和幸福生活打基礎的。“寶劍鋒自磨砺出,梅花香從苦寒來”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人要成才,事要成功,都得付出代價,經曆考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樣的“苦盡甘來”事實不勝枚舉。文藝工作者更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周潤發在電視節目《開講啦》中講到“年輕時吃些苦頭,老了就可以輕松一些,年輕時輕松了,老了就要吃很多苦頭。”這些通俗的字字句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當下是不是對我們應該有些啟發?美國著名職業籃球隊員科比在回答記者問自己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這個問題時說:“你知道洛杉矶淩晨四點的樣子嗎?”大家不能隻看到輝煌,浮起成就的一定是汗水和淚水。
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基因。兩千多年前《周易》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深深影響着中國人的精神品格,自然也成了清華大學的校訓。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不知激勵了多少人建功立業。吃苦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形”與“魂”。
即便在發達國家,孩子的成長教育也并非一味追求所謂“幸福快樂”。日本人教育孩子“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的”的名言;美國的中學生“要花錢自己掙”的口号;德國“孩子滿了14歲孩子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的法律規定等,無不表明孩子一定要接收“吃苦”的教育。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更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
然而在當下中國,一些人想要摒棄“刻苦學習”的精神去追求“快樂學習”或“愉快學習”。“愉快學習”是一個理想狀态,是許多家長和學生追求快樂的美好向往,這種提法無形中也給了孩子一種對學校學習“不快樂”進行“反抗”的理由,為不刻苦學習找一些借口,潛意識中給學生造成了不付出即可收獲快樂的暗示,有時還可能成為老師、家長、學生偷懶敷衍的美麗“外衣”。
教學和學習内容永遠應該是嚴謹嚴格的,但方式、方法或切入點的風格可以是愉快幽默的。但在課堂上我看到了一些群體玩樂、避難就易形式的“快樂學習”,實質上是很難觸到所學的真實内容,最終結果是讓學生既沒學到東西又沒感覺到快樂,反而浪費精力和時間而一無所獲。“囊螢照讀”“懸梁刺股”“映雪讀書”“鑿壁偷光”等先人刻苦讀書的故事數不勝數,學習“不需要壓力”“不能懲戒”等觀點要堅決制止。
我一直崇尚我們傳統的理念,“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甜”。人生前期的辛苦才能帶來後期的成功,“痛苦并快樂着”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或體會到的。
我思考的結果就是:從時間上分,人生之路就應該分為前期刻苦學習創業,後期享受勞動成果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是必然的因果關系;從空間分,做成一件事情,達成一個目标,對實施的個體來講,他的感受應該是有苦有甜的,這是對應關系。
思考六:我們應該怎樣選擇“傳統課堂”與“改革課堂”的适合點?
2002年初中實施課程改革,我們稱之為“新課改”。實施“新課改”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是為了和國際教育接軌。十多年過去了,現在學校新上崗的教師都是那時實施“新課改”入學的學生,他們在教學中新課改的意識和教學風格又有多大變化呢?
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和中高考的社會形勢直接關系到新課改的落實程度。在我看來在各地尤其是經濟發展一般的地區,在新課改落實的程度上,打了折扣,甚至遭遇逆襲。在學校的實際操作中,讓教師真正有意識地、主動地變革自己的傳統課堂,很多地方還沒有做到。新課改理念對很多教師來說,嘴上說好,心裡卻不這樣認為。在與一些有新理念的教師交流時,他們很想嘗試一些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等特征的教學方式,但做到最後,往往都會以“無法完成知識點的教學任務”“無法讓學生考高分”而無奈退縮,此類似改非改的現象比比皆是。這種“想改又怕”的教學改革心态,存在于我和我們學校很多教師身上。
校長在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但校長不能離開社會、家長、學生的需求去談教育改革。校長們都明白“隻談分數過不好明天,不談分數過不了今天”,“隻重視分數會庸俗化,不重視分數會邊緣化”。在這種思想的驅動下,新教改效果打折扣是必然的。
新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沒有太大的難度,因為是第一次接觸,課堂的活躍,會讓大家興奮不已。而對于有經驗的老教師,由于授課的經驗慣性,貫徹新理念、打破老傳統肯定有困難,這些問題到目前也沒有很好地解決,更關鍵的是中考的“分分計較”,要以數字說話,不能不承認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提高分數上是高效的。我希望讓教師自主探索、體現課改理念的課堂多出現,但如果要真正全面放開課堂,我也害怕“課堂失序、分數低下”,導緻社會和上級甚至教師的微詞,說我們隻注重形式,導緻學校被邊緣化,最終上面和下面都是彷徨不進。我覺得作為決策者,要根據本校的情況和現實中社會上的需求,采取一些相對合适的辦法去實施新課改。我們既不能完全一心盯住分數、紮紮實實地搞應試,也不能無視當前考試評價等因素的制約,不切實際地讓每位教師每節課都去追求理想化課堂。通過四十四中的教學改革和課堂觀察,我覺得越是過于追求理想和完美的設計方案,越可能讓人覺得與現實無法對接,如果考試效果不好,必然對“改革課堂”産生懷疑。隻有“折衷考慮”才是真正落實新課改的務實之舉。
365体育网站:的基本做法是初一、初二要求基本上是“改革課堂”,在保證及格率和平均分的基礎上,按照新課标要求和專家們的設計,按圖索骥,模仿先進,然後自主設計和發展。初三畢業班在保證升學率的基礎上,“傳統課堂”與“改革課堂”有機結合。初三務實的做法是,大部分還是以傳統的教學為主,确保适應中考的“教學質量”不下降。盡管初三教學任務繁重,我們也鼓勵教師,每學期拿出幾節課或者一個專題,認認真真地朝着自己的理想課堂,作一些教學研究和改進。另外就是在初三“傳統課堂”與“改革課堂”比重占有多大,一是學科上有差異,理科的課堂改革相對于文科不盡相同,二是取決于教師學科素養和教學能力以及自己的想法,比如教師的教學水平很高,能有效地整合知識結構,合理調整各方面的關系,我們就要求要拿出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新理念下的教學探索,反之就可以傳統一些。
盡管“新課改”實施了十幾年,甚至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有了一些變化,但我還是覺得在課堂教學中,具備新理念和改革願望僅是第一步。現在對教育的投入與十幾年前相比,可謂天壤之别,但更多的是運用了更現代的教學工具,去高效對付更加變換的考試形式,去争取更高的分數。所以,我們還要找到合理的行動框架和實施方法,一要達到課改的目的,二要達到較高的分數,讓學生和家長們也能接受,否則我們新課改的各個目标就無法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