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耐心
王國強
有關教育的話題忒多,怎麼就歸結為需要耐心呢。看官見諒,本人想寫此文的時間長了,但就是一直沒有一個能統領自己長期萌動着的一類想法的詞迸出來。“耐心”二字在前些天閃現于眼前時,居然覺得是靈感使然。于是,就把以下的内容寫了出來。
在日常生活中,誰都以為自己懂教育,這是不争的事實吧。其實,我認為這是一種“誤以為”。
教育是人學。植物界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生物界何嘗不是如此。人的複雜性決定了有關教育的話題、所有政策、成人對于孩子的言行、環境營造都必須是适宜的、有耐心的。
對于教育的對象,我們的孩子,要有耐心。家庭教育如此,學校教育也如此。培養孩子是一個過程,孩子成長是一個過程,孩子成人直至能為社會做貢獻也要一個過程。既然是一個過程,凡涉及孩子的事,就都要有耐心。父母帶着孩子上公園、去補課,如果是作為即時任務,想要即刻完成、即出成效,那就是忽略了孩子成長的過程性特點,而這一特點深蘊着不可以違背的規律。忽視規律,輕則事倍功半,重則會遭到懲罰,落得個拔苗助長的結局。
對于教育的主體,我們的老師,要有耐心。大凡把學校教育看作萬能的家長、社會看官們,無不是忽視了教育者教師的成長要求,忽視了教師業務精進、水平提高也要一個過程。教師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與孩子們一道成長的。能與孩子一道成長的教師才能成為好教師。于是,與其對教師百般挑剔、無限期待,不如賦予教師成長的動力:優厚其待遇、提高其地位。
對于學校的靈魂,我們的校長,要有耐心。有道是:一所學校就是一個校長。當一個校長的精神狀态與他管理的學校渾然一體時,這個校長一定是位好校長、高水平的校長。筆者曾親聆台灣校長們說,在那裡,任中小學校長一般要到50歲,據說,人屆此齡方有大愛之心,此刻,在他眼裡每個孩子都是讓人喜歡的好孩子。而這正是孩子成長、教育成功之必需。姑且不論校長水平提高要有一個過程,就是這50歲的年齡,意味着需要我們怎樣的等待。
孩子、教師、校長成長的過程性特點告訴我們,對于教育的任何急功近利的意識、言行都是不适宜的,否則就會無可避免地剝奪孩子的快樂、損害孩子的健康,進而制造家庭的不幸、阻滞社會的進步、影響國家的發展、延遲民族的振興。因此,對于教育,我們必須要有耐心。
今天的教育投入,可以較快地轉化為氣象一新的學校、精良的裝備、擁有高學曆的教師,但絕無可能在不日之内轉化為孩子頻頻得獎、中考連年豐收、高考年年有北大清華的所謂的教育質量,即使出現也必定是偶然的、不會持續的,而這些也絕非學校教育質量的全部。此刻,我想起了《管子·權修》中的一段話:“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教育必須耐心。(作者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選自《中國教育報》2015年06月19日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