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視野】 用智慧照亮教育之路
【摘要】古人雲:“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既教書又育人,既做“經師”又做“人師”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教育是促進人、發展人的事業,教育的成敗不僅關系着個人家庭的幸福,而且深刻影響着社會的進步。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學生的情況、家長的要求、社會的輿論、教育的評價都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作為教師,隻有不斷學習,運用智慧教書育人,才能适應新形勢、新要求,才能讓學生那絢爛的生命精彩綻放,教師本人才能切實體會到職業幸福感。
【關鍵詞】正确定位 深入調查研究 遇事講究方法
時下,教育已成為社會特别關注的焦點,特别是家長對學校的辦學質量和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教師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壓力、難題和挑戰。許多教師的心理焦慮和職業倦怠困擾着自己的職業生活和人生幸福。的确,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應把自己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進去,但并不倡導“工作狂”,也不希望教師成為“苦行僧”、“清教徒”。 因此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更要善于挖掘新穎思維方式,啟迪智慧,使學生感受到教育的幸福,自己領略到教育的藝術。肖川教授這樣解釋什麼叫智慧:“智慧是個體面對現實情境解決問題,以求得更好的生存、發展和享受的機智和策略。”
首先,我們要對自己的職業正确定位。我們經常提到“教育管理”,想一想作為一個普通教師,我們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哪裡,是教育?還是管理?人民教師與其他的職業不同,我們面對的是有思想、有活力的學生,在平時的工作中,管理必不可少。我認為首先要将自己擺在“教育者”的位置,然後才是“管理者”。
王曉春老師提到:教育的本質不是管理,而是幫助和交流。我們平時會遇到學生上課看課外書,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大部分老師的做法是,将課外書沒收繼續講課。王曉春老師推薦的做法是:先提醒,讓學生自己收起來;如果學生管不住自己,再提醒;到第三次,教師将書收起來,放到講桌上,下課後還給學生。這樣做的理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管住學生,而是幫助他學會自己管住自己(培養主體性、自覺性)。
我在平時的工作中,就有些急功近利,總想急于看到效果,因此将管理放在了首位,教育反而退居第二位,結果不盡如人意。我帶08級學生時,每天中午,都要組織不回家的同學進行午休。我指定班幹部來檢查、監督。剛開始,效果較好,基本能做到安靜、守時。但是,長時間這樣下去,班幹部有些懈怠,學生的膽子也大了,對班幹部的管理毫不在意,中午班内比較混亂,需要教師親自盯班,這樣不僅沒有使學生養成自覺守紀的習慣,反而增加了自己的工作負擔。
看來,教育如果隻是“管、卡、壓”,那麼教育的結果是,學生的問題行為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我們必須摒棄傳統的管理方式,樹立“育人為本”的理念,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積極性,使他們成為真正的主人。王曉春老師說:教育如果不能引發學生真實的自我教育,就是單純的管理主義,就達不到教育學生的目的。當遇到學生走火入魔,非常棘手的問題時,教育往往無用,這時簡單的管理反而好用。所以說,教育是慢功,管理是急活,教育和管理可以互相幫襯,但是不能互相替代。
其次,遇事不可盲目定論,要多多深入調查研究。平時我們會遇到許多問題,如有的老師不深入調查,隻停留在問題的表面,盲目下結論,結果使問題處理不徹底,死灰複燃,甚至冤枉了學生,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負擔。
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一書,在“與現象搏鬥”一節中,深入分析了這種現象。他指出: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的過程中,不要停留在“與現象搏鬥”的水平,要走進學生的心靈,突破現象深入本質。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探究的欲望,有一種想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的認知沖動,而不能光有“你必須服從”的管理沖動和道德沖動。其次,教師還須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和社會經驗,有正确的思維方式。
有這樣一件事情,我班張某和賀某兩名學生,有一天中午沒在學校午休,但下午上課時,二人是結伴進的教室。課間,我問他們中午的去向。二人的說法一緻,但張某的眼神遊離不定,略顯慌張。我想,張某是一名學習成績中上等的學生,賀某的成績屬于下等,二人平時不經常在一起,并且張某一向遵守紀律,中午在校午休,為什麼今天這麼巧合呢?種種迹象非常可疑。于是我将二人隔離開,分别詢問。最後,張某道出實情。原來,張某和李某瞞着家長,分别拿出800元(自己的壓歲錢),買了一輛高賽車。課餘時間,李某教張某學習騎高賽車,車子由李某保管。張某學會後,也想保管車子,遭到李某拒絕。于是,利用中午時間,張某找來賀某幫忙撬開車鎖,結果未能得逞。之後,我找來三方的家長,詳細分析此事,并做了處理。張某的家長,對班主任萬般感謝,幸虧老師發現及時,多方調查分析,遏制住事态發展,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作為班主任必須對學生的性格特征、生活習慣、經常交流的學生群等情況了如指掌,在發現學生出現異常情況時,班主任才能把握全局,運籌帷幄。所以隻要教師細心觀察,頭腦清醒,深入分析,善于研究,就能将問題處理圓滿,使學生向我們預定的方向進步、提高。
最後,遇事講究方法,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聰明人其實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弄清兩個名詞,有助于你做一個聰明的教師。
王曉春老師提到一個名詞“泛道德化教育”。指出有些老師有如下思維定勢:凡事總有個是非,教師必須教育學生分清是非;學生有錯誤不承認,必定是不誠實。我們把這樣的思維定勢進行的教育稱為“泛道德化教育。”泛道德化教育冤枉了很多學生,累壞了很多老師(做了不少無用功)。比如,課間學生甲和學生乙打鬧,不小心将水灑在學生丙的課桌上,學生丙來告狀,要求老師主持公道。有的老師的做法是,将甲、乙兩同學叫來,問是誰灑的水?甲、乙二人互相推诿,而老師非要問出子醜寅卯來,看到二人拒不承認,萬分生氣,認為這兩名學生的道德有問題,給二人扣上“不誠實”的帽子。細細想來,遇到這類事,教師大可不必大動肝火,學生玩兒的興頭正濃,糊裡糊塗的,也不知道究竟是誰灑的水,所以此時教師不用深入調查,抓住元兇,隻用巧妙的方法化解矛盾即可。
“進門檻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緻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與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如出一轍。
急于求成是老師們的常見病,急于求成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智慧。我們經常會聽到老師這樣抱怨學生:“我都強調多少遍了,你還犯這種低級錯誤,屢教不改。”抱怨完後,心中的怒火更加旺盛,學生與老師的關系更加敵對,學生的表現沒有一點兒好轉,老師的情緒惡化,工作效率低下,還可能遷怒于其他學生,阻礙教育教學工作正常開展。仔細琢磨,凡是學生難以克服的毛病都是老毛病,非一日之寒,積重難返,因此解決這類問題,教師必須有耐心,必須設計有梯度的辦法,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提高。我們每天都面臨學生交作業的問題,每天都有那麼幾名“釘子戶”榜上有名。我們可以這樣做:第一步,隻要他交作業,做錯題、漏做題都不計較,适時進行精神鼓勵或物質獎勵。第二步,要求提高,不僅要他交作業,而且要不漏題,但是做錯了不計較。第三步,不僅要求交作業,而且要求不漏題,正确率還要不斷提高。每一個步驟的時間,根據學生情況而定,可以是一周或兩周,這樣逐步轉變學生的不良習慣,讓學生逐步步入正軌。心理學上稱之為“進門檻效應”。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教師針對一些屢教不改的現象,千萬不可企圖一步到位。五根手指伸出來有長有短,何況各具特色的學生。我們的教育工作不能搞“一刀切”,要求學生都同時達到統一要求,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教師要逐步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将教育思路由“你就應該達到我的要求”轉變為“幫助學生達到要求”。這樣,師生關系和睦,教育環境和諧,學生快樂成長,教師幸福生活。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們每位教師隻要勤于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借鑒先進的思想和理論,指導自己的工作實踐,就會在年複一年的重複教學中生成獨特的教育理念,成為一名智慧型的人民教師,我們的教育之路會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王曉春.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教師思維方式案例點評[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2]柳玉琴.做一個幸福的智慧型教師[J].吉林教育,2010年第15期.
語文組 李 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