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的再思考(四)
夏 強
思考七:我們與國外相比最明顯的差距是對“遵守秩序”的認識
十多年前去國外考察,我感覺我們最大的差别是人們“環保意識”和“秩序意識”的淡漠。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盡管霧霾問題、排污問題依然嚴重,但是大家都有了一定的環保意識,宣傳處罰也都很到位,幾乎所有的工作都和綠色環保有關,可關于“講秩序”的教育依舊不那麼給力。一次,我在美國一所高中給老師們介紹中國的教育情況,場下提問:中美兩國對比除教育外,你看到的有哪些不同?我回答:在行車的軌迹上有差别,美國的車行路線是直的,汽車很少并線,而在中國隻要有空車道,大家一定去占,甚至搶道。老師們聽了哄堂大笑,我卻有些莫名其妙,而陪同的校長在我每次講話時都要求把這件事當成笑話講給老師們去聽,而且每次都“反響”很大,後來我明白了,在那裡人們都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不遵守行車秩序是多麼的可笑啊。在加州我住的酒店前,有一個兩道合一道的路口,行車高峰時,那一定是汽車一邊走一輛,相互禮讓,不會鳴笛,更不會插隊。那時,我國車輛是美國的十分之一,他們的行車事故率僅是我們的十分之一,這說明按平均每輛車的事故率計算我們的事故是他們的一百倍啊。講秩序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些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他們從幼兒園開始就這樣教育,排隊靠邊行走。他們是法治社會,而講秩序是其法治的基點,在那裡我體會到了“非規矩不能定方圓,非準繩不能正曲直”。上海“迎新”的惡性踩踏事件,用年輕的生命為我們又一次敲響了警鐘,大家都有很多思考,我也清楚了一些:我們的“虛”的“生命教育”講了不少,效果如何?如果“實”的強硬一些的法規能認真執行,讓人們知道遵守“秩序”的必須,讓人們懼怕違規,可能事故就少一些。道理和覺悟不隻是在聽教中明白和産生的,而大部分則是在“跟頭”和教訓中曉得和升華的。
思考八:“教育是農業”,但我們為什麼經常做不到
我剛剛到四十四中當校長時,學校幾位教師就圍着問我:“咱們學校什麼時候成為名校?”我說:“要二十年,至少十幾年。”他們望着我,眼神中帶着失望。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意思是說:教育就像農業一樣需要一個緩慢的有規律的發展過程,需要日積月累的精耕細作,而不能像工業一樣批量生産,迅速出爐。
改革開放幾十年,學校分享了經濟發展的紅利 ,校舍自然告别了簡陋破舊的時代,城市學校幾乎都蓋起了高樓,有了比較現代化的教室、圖書館、實驗室。對農村學校政府投入相對更多,外觀則變化更大。教師分享了社會開放的紅利,走向開放的時代,我們學習發達國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請到名師培訓我們。我們到沿海發達地區學習新思想,學習新經驗,去“同課異構”,甚至走出國門,到歐美發達國家去,了解新思路,體驗新實踐。由此我們發現了差距,急于趕上,因為這樣我們開始急功近利。上下都想着像抓GDP一樣去抓教育,上級考察行政官員的業績看GDP,隻要GDP上去了就是好領導,“兩手都要硬”放在了腦後。教育行政部門講素質教育重要,到年終考核時,分數成了評價學校優劣最重要的指标,它成了教育的GDP。領導要高分、社會看高分、家長盼高分、學生想高分,那學校隻能想方設法“整”高分,工業化的“造”分運動自然蓬勃展開,“好學校”成了高分的“孵化器”。高分學校成了優秀學校,高分老師成了優秀教師,那高分學生肯定就是優秀學生,什麼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什麼學生認知規律,自然統統仍在腦後,教育一下子成了現代化批量生産的工業,學生則成了産品。
“教育是農業”,校長應該在自己的學校,利用自己的辦學條件,創造性地解決自己學校的辦學問題,一步一步推動學校的發展;教師應該在自己的課堂,針對自己的學生,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教育學生,讓學生自由愉快地成長。在學校發展、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校長、教師通過相互影響相互教育,自身也會發展進步。
教育改革的引領者就更應該站得高一點,關心眼下的現實,關心人類的命運,關心教育的整體現狀。要循序漸進,不急功近利;要勇于擔當,不袖手旁觀;要清正廉潔,不唯利是圖;要求真務實,不熱衷時髦。做教育改革中堅定而執着的實踐者和守望者,在自己的園地默默地耕耘,靜聽花開,期待收獲,盡情享受農業一般的教育。
辦好一所優質學校、建設一流學校,這是我們每位校長所期望的。我一直認為:作為一所義務教育階段新學校的引領者,重要的不在于先去追求創造什麼特色,而在于怎樣平穩起步,怎樣穩定發展,怎樣一步一步達到優秀。怎樣使學校達到“更好”?陳玉琨老師曾說過:一流學校的建設本來就是一個動态的過程。“最好”是一時的标志,“更好”才是永恒的追求。“讓學校做得更好”就是要讓學校更有朝氣,讓師生更添智慧,讓學校更具美感,讓教育更富創造,讓人際更加和諧。并校初期,根據農村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具體情況,365体育网站:提出了對教師發展的路徑和方法,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起點要低,線路要直,坡度要緩,速度要慢”。我經常和幹部講:對教師的發展需要慢慢等待,給他們一個開花結果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互相幫助,猶如施肥、澆水、除蟲、剪枝等,然後再傾聽花開的聲音,慢慢等待果實的成熟。連續四年在解析校計劃和進行工作總結時,我都用這樣的話作為結尾:“闆凳坐得十年冷,教育要看十年後。創辦一所優質學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因為教育成果更有其滞後性的規律。如果看到教育成績的迅速凸顯,那一定會帶有急功近利的色彩,問題遲早會出現,這些問題有可能是社會造成的,但大部分還是自己違背了教育規律。因為教育是有規律可循的。常言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就告訴大家育人的重要和育人時間的漫長。不過我們相信,在客觀分析現實情況,确立正确辦學思想,制訂具體實施計劃後,憑借着四十四中人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我們的教育理想還是能夠實現的。”